----------
李安說他不拍華語片是因為沒有好劇本,李導演說錯了,華語片有好劇本。
別的不提,在台灣,每年由官方(以前是新聞局而現在是文化部)主辦的「優良電影劇本徵選」,那些獲獎的作品就是好劇本。如果由眾家好手嘔心瀝血,經過初審、複審、決審之後脫穎而出的劇本,都不算是好劇本的話,那麼哪些才算?那些花時間看劇本、選劇本的評審們難道是一群豬嗎?
可惜,每年的獲獎作品被拍成電影的比例太低,低到根本沒人在乎它們。就算得了獎,也被認為是曲高和寡之作,找不到投資方,賣不了錢。除非像李安,編導一把抓,將得獎劇本《喜宴》拍成電影,但不是每個編劇都能當導演,就算能,也不見得能像李安一樣有美國的人脈與金脈。大多數編劇面臨的情況是,劇本寫完拿去投稿,如果沒得獎就乖乖收好,萬一有幸得獎而被表揚,也只能看著作品被放在網站上供人閱讀或下載,過一陣子便無疾而終,劇本同樣不見天日。
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明明編劇能寫出好劇本,卻經常聽到這種話:台灣編劇寫不出好劇本,或者,台灣沒有好劇本,又或者,華語片沒有好劇本。每當聽到類似的說法,總不免想反問一句:請問你們瞎了嗎?你們是看不到還是故意選擇看不到?如果看不到,說明你們無知;如果故意看不到,證明你們虛偽。其實,台灣編劇寫得出好劇本的人很多,能寫出好的華語片劇本的人,也多。如果好劇本的定義是有精采的故事、生動的人物、結構嚴謹、情節與對白合情入理,那麼,這樣的劇本還真不少(如果沒有,本站應早就關台了吧)。只是,它們在某些人的眼裡,可能賣不了錢。
那群「某些人」,講白一點,是一群商人,他們可能對劇本一知半解,但他們會自以為掌握了或想盡辦法去掌握「市場」,去界定觀眾愛看什麼或不愛什麼。對他們而言,王子和公主要有happy ending,劇情要能笑中帶淚,最近他們可能又覺得電影裡最好能罵罵髒話,因為這種片出乎意料的大賣。總之,無論他們怎麼想,他們總認定賣錢的劇本或者有賣作潛力的劇本才是好劇本,而他們所定義出來的賣座公式又是如此狹隘,以致於在他們眼裡符合這種公式的劇本少之又少,因而發出「怎麼都沒有好劇本」的感歎或語重心長。其實,他們怎麼想,沒人管得著,畢竟每人有每人的想法,討厭的是大眾傳媒會把他們的話當一回事,然後像病毒擴散一樣打進民眾的心中,久而久之,「沒有好劇本」竟成為經年累月掛在某些人嘴邊但實際上卻是充滿生意盤算與認知偏差的口頭禪,一句積非成是的口頭禪。
必須認清的是,賣座劇本有可能是好劇本,但好劇本未必一定賣座。換言之,它可能夠好,只是沒機會被拍出來,或者拍出來以後觀眾不買帳。你不能因為它沒有賣相就說它不好,這種說法不但在摧毀電影劇本的多元,也在消減創作者的熱情,白白浪費自己的才華以迎合所謂的大眾市場,寫出一堆公式化的故事與千篇一律的劇本。相反地,對於那些堅持原創及實驗精神的劇作者,不但要尊重更要鼓勵。如果不想尊重與鼓勵,至少也可以留點口德,不必將自己的井蛙之見說出來丟人現眼,也不必將人家的苦心孤詣視為浪費時間。
從過去到現在(很可能延伸到未來),經常會聽到「沒有好劇本」之類的不友善說法。埋首苦幹的編劇們不但要面臨創作帶來的艱辛與挑戰,還得提前進入「耳順之年」,想辦法對這些話一笑置之,但,對於無法僅以一笑回應的人,面對這些惡意指控與全盤否定,不免跳出來予以反擊,正告發言者:你沒看見好劇本,問題正出於你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