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4月15日

如何閱讀劇本

相較於其他文類,閱讀劇本更需要借助讀者的想像力。劇本不像小說;小說能把角色的內心世界鉅細靡遺地描繪出來,使讀者掌握角色的思想與情感,但劇本不同。劇本在於刻劃角色的行動(action),外在的與內在的行動,並(僅)透過話語與肢體動作表現出來。因此,劇本會令讀者感到角色有些話說了,有些話沒說,而那些沒說出口的「潛台詞」以及潛於更深處的角色價值觀和世界觀,便須靠讀者的細心與耐心──最好帶點想像力──去體會、去玩味了。

劇作語言僅僅由「台詞」和「舞台指示」構成,前者是角色的言語,後者是角色的表情、肢體動作、情緒等言語之外的形象,除此之外,沒了。這點曾被《茶館》一劇的作者老舍抱怨過。這位以小說見長的劇作家認為劇本比小說更受限,以致於更難寫;劇本不像小說能酣暢淋漓的把角色方方面面寫透,寫起來總是綁手綁腳,不大痛快。老舍的不痛快,正是由於台詞表達了角色說出口的(said),卻無法像小說那般將角色未說出口的(unsaid)和不可言說的(unsayable),盡情地揮灑,一股腦兒的傾瀉而出。例如一個男生將一樣禮物遞給他想要告白的女生,禮物遞過去時,他說:「生日快樂」(said);他未說出口的是「我希望你和我交往」(unsaid);他不可言說的是「我想將你占為己有否則活不下去」(unsayable)。如果劇作者沒有任何鋪陳,便讓男生大喇喇地、毫無顧忌地說出unsaid,那就太淺薄、太直白了;如果讀者從「生日快樂」一語只能看出他想為她慶生卻體會不到「想和對方交往」的言下之意,那就太可惜了。

劇作語言脫離不了角色和情節。角色和情節是劇作語言的基礎,沒有做好角色功課、不知情節方向與通往的終點,是寫不出語言的。因此,當翻開一個劇本,不妨先了解它的角色和情節。將「角色表」瀏覽一遍,看看角色介紹,不論介紹得多寡繁簡,對於這齣戲裡會出現的人,先有個基本印象。如果作者有附上劇情簡介,便先閱讀一遍,掌握哪些人發生了哪些事,劃分出角色的主次並抓住故事梗概。接著,將劇本從頭到尾快速翻過一遍,了解劇本有幾幕、幾場、時空轉換、篇幅長短,看出它場景很多、時空切換頻繁,或是場景有限、時空轉換較為節制。總之,讀一本書要先看目錄,而一個劇本的目錄便是它的劇名、角色、情節、場景;在正式進入文本閱讀前,先就這幾方面略讀,認識它的基本輪廓。

目錄之後,便是逐行逐句的細讀。細讀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是讀完一遍後明白角色的個性和情節的安排,在劇本劃下重點,歸納出這齣戲想要表達什麼(what);第二階段是將劇本從頭到尾再讀一遍,尤其精讀那些被劃下的重點,進一步留意劇作語言如何刻劃出角色和情節(how)。例如,老牌喜劇《當哈利遇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有一場戲是哈利和莎莉在車上閒聊,哈利談到了自己有多悲觀,他說:「我買了新書總先翻到最後一頁,這樣的話就算我看完之前死翹翹,我已經知道它的結局。」(When I buy a new book, I always read the last page first. That way, if I die before I finish I know how it ends.)一個人有多麼悲觀,是很抽象的,但這句台詞用了具體的、生動的、灰色卻也詼諧的方式描繪出哈利的悲觀,寫得既有個性又別出心裁。總之,了解劇作者怎樣表達一人、一事、一物、一景,是第二階段的要領。

任何劇本都值得讀兩遍,不論其優劣;優者截其長,劣者避其短。不論其長其短,劇作者如何表達(how)總是比表達什麼(what)更重要;唯有領會劇作者如何表達,才能更深入地欣賞劇本。

略讀與細讀之餘,不忘勤做筆記。不做筆記,過目即忘,東西永遠是別人的;做了筆記,吸收了東西,增長了知識,便能更有質感地閱讀,從閱讀中獲得更多樂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