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0月26日

好編劇爛編劇

不知從何開始,經常聽到有人說,台灣沒好戲是因為沒有好編劇。

這話多半出自影視業者,語氣中流露著感歎,意思大致是,如果我們的影視圈能多幾個好編劇,不知該有多好!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戲不好看,是因為劇本不好;劇本不好,是因為編劇寫不出好戲。

這種話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聽到,然而,一齣戲最重要的靈魂人物是製作人,如果要怪台灣影視圈的好戲怎麼這樣少,首先應檢討製作人。製作人對於「好戲」的定義,通常指那些能賣錢的戲,換言之,只要能賣錢,就是好劇本;只要能寫出可以賣錢的劇本,就是好編劇。

因此,出現了一堆按照「賣錢方程式」而如法炮製的偶像劇、本土劇、兩岸合拍劇……一部接一部冒出來,題材卻大同小異,反正說白一點,觀眾愛看什麼,就拍什麼吧。編劇不必有主見有個性,只要當個聽話的寫手,將觀眾愛看而製作人想拍的那些東西寫出來就行,就是「好編劇」了。

令人光火的是,如此配合的「好編劇」,還要經常被別人嫌東嫌西,肩負著「台灣欠缺好戲」的首要責任,情何以堪!

平心而論,製作人經常陷入的迷思是,賣錢=好戲,例如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這部電影給了許多製作人啟示,認為不一定要拍大片,「小而美」一樣能賣錢,要是能像該片一樣,拍出笑中帶淚、幽默中又帶著點小感動的故事,就行了。於是,這部賣座片又被視為「成功案例」,成為未來拍片方向的教材。

從來沒人向「見賢思齊」的製作人點破:賣座的戲未必是好戲。例如《那些年》或許是一本很出色的輕小說,但絕非是一個好劇本,因為它有許多片段並沒有轉化為電影鏡頭,它的畫面躺在平面的紙上,站不起來(除了那位經常在勃起的男生一直在「站起來」以外)。觀眾一直聽到作者在一旁說話,把每個應該透過演技而表達出來的內心戲,以直接而淺白的方式說出來,說到觀眾聽懂為止。

這不是拍好戲,是在破壞好戲。如果它也能算是好劇本,那我寧可劇本爛一點;如果這也算是好編劇的話,那我寧可爛編劇多一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