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奉行「以劇為師」,視劇本為老師般的學習。每讀一個劇本,我總設法從中學習,以精進自身的劇作。有一次,我對劇本課的學生說:「讀你們的劇本讓我收穫很多,因為我會知道劇本千萬不能這樣寫。」學生聞畢,有的人臉紅,有的人臉綠。
「以劇為師」的道理很簡單,但不容易實踐。實踐方法一:慢讀。一般而言,劇本沒什麼人讀,而願意讀劇本的少數人當中,有些人讀劇的速度太快,快到只是淺嚐而無法品味,如同一個進食過快的人,只知道吃了東西,不知道東西的滋味。因此,靜下心來,放慢速度,一行一行的、一頁一頁的讀下去,讀遍每一行台詞,讀盡每一個舞台指示,花點時間從頭開始仔細地閱讀、小心翼翼地翻頁,直到劇終。這麼想好了:劇作家寫出一個劇本,短則數天,長則經年累月,那麼,讀者只花個一整天或幾小時進入劇作家的世界,應是划算、值得的吧。
方法二,問為什麼。舉個例子,在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有一場兩人一見鍾情的舞會,當羅密歐離去時,茱麗葉指著賓客問奶媽某甲是誰,奶媽答某甲是誰;茱麗葉再問某乙是誰,奶媽答某乙是誰;接著,茱麗葉指著羅密歐,奶媽答不知道,茱麗葉立刻叫奶媽去問。讀到這場戲的許多人不以為意,匆匆帶過,但一個想從劇本裡學習劇作之道的讀者會問:「為什麼茱麗葉的眼裡明明只有羅密歐而她想要一探究竟的人也只有羅密歐,卻偏偏先問奶媽某甲是誰、某乙是誰?」如果願意慢讀也願意在此停下、問為什麼茱麗葉要這麼問、為什麼莎士比亞做了這個選擇,那麼我相信讀者必定深受啟發。有一個同名也知名的電影版本剪掉了這場戲,看了覺得好可惜,覺得導演沒讀懂這段台詞。
方法三,問如何。例如,老舍《茶館》刻劃了那些進出大茶館也進出大時代的人們,其中之一是常四爺。為人正直的常四爺,一出場提了個鳥籠晃進茶館閒聊,頗有北京爺們的閒情逸致;江山易主之後,他以勞動取代了閒逸,開始自食其力,務農維生,不再拎著鳥籠,而是提了一串醃蘿蔔、兩隻雞來茶館接濟友人;江山又易主之後,他已年邁,孤苦無依,歎來日無多,提來的不再是家禽和蔬菜,而是花生,小筐裡還裝著一些遇人出殯而隨地撿來的紙錢,以自備身後事。換言之,讀者不僅要看出劇作家刻劃了什麼人物,還要探究人物如何被刻劃出來:老舍從常四爺青年遛鳥、中年種菜、晚年撿紙錢,精挑細選出具體有力的生活物件來刻劃人物,同時勾勒出那些個令人潦落與苟安的亂世。
總之,懂得慢讀、發問,懂得問為什麼、如何,如此一來,劇本就不僅止於讀過,更能讀懂,也更能明白劇作的方法,做到「以劇為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