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的基本功有三:人物、情節、語言。
其實你要面對的並不只這三樣,但如果能好好學習它們,至少能蹲好馬步,練好基本功。說起來不難,困難在於能否用心去學,能否有恆心去學。
首先,創造人物的性格,並儘量具體化。例如你寫某某人物很「高」,但你所想像的「高」未必符合其他人的想像,這時最好以具體的方式形容這人的「高」,例如「他即使駝背,姚明也要抬起頭看他」。換言之,你要以文字使「高」變得更具體、更形象化,以表達出你對於人物的想像。如果你發現人物和人物之間的相似度太高,似乎都長一個樣,請你善用「關鍵字」方法,為每個人物量身訂作一個或一組專屬的內外配件,例如男一戴著方框眼鏡、書不離手、說話喜歡引經據典;男二戴隱形眼鏡、愛滑手機、說話結巴不擅溝通……
如果你覺得想出人物的關鍵字、使人物之間有所區別很困擾、很棘手,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那麼請你先從「對比」著手,例如一人活潑好動、另一人內向文靜;一人熱情如火,另一人冷若冰霜。人物之間先有了對比性,再由此發展出更多的內外在細節,使其各具性格。別以為這是「不可能的任務」喔,而且你要知道,每一次「不可能的任務」,阿湯哥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最後獲得成功。
其次,把握情節的各個環節,包括事件、衝突、行動、高潮、結尾。事件如同一個人走在路上所踩到的「香蕉皮」,它會改變人物行走的現狀、節奏,使人物踩到了摔一跤,而被引申為「使人物的行動出現變化」之意。你的故事有時被打槍、被嫌太平淡、被批沒戲唱,是因為你不丟「香蕉皮」或者不知應把「香蕉皮」丟在哪。請你去看一看你所認為好看的戲劇,找出它們的「香蕉皮」和丟皮的點,便會明白它的重要性了。繼之而起的衝突和行動互為因果:衝突引發行動,行動引爆衝突,不斷地往前滾動、推進直到情節的最高潮,而後通往結尾。一齣戲不能沒有結尾,在你沒有想好結尾前,別倉促下筆,否則一定會影響全劇的佈局與結構。
再其次,創造包含言外之意的語言。劇作語言分為肢體動作和口頭的言語,後者一般稱為台詞。要寫好它們,需要多讀劇本、向好劇本學習,同時也需要時時觀察、體會生活。例如酒吧中的一男要搭訕一女,他發現她坐在吧台獨自喝酒,便走過去坐在她身邊,向酒保點一杯她正在喝的酒。他不會直接和她說:「我是來搭訕妳的」,除非他是二百五。仔細看他的肢體動作,包含著「搭訕」的言外之意;他的言語,包含著「搭訕」的言外之意。生活中的你往往在談吐間、在舉手投足間是具有「言外之意」的,但寫劇本的你往往忽略這點而把語言寫得太過直白,一如「我是來搭訕的」二百五。
總之,具體刻劃出人物的性格、兼顧情節的各個環節、創造包含言外之意的語言,藉以紮實、精進編劇的基本功。
總之,具體刻劃出人物的性格、兼顧情節的各個環節、創造包含言外之意的語言,藉以紮實、精進編劇的基本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