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6月20日

劇本課學期結束2

第二學期的劇本課結束了。這學期的課名為社會問題與劇本創作」,帶領學生著手與社會議題有關的劇本。沒有雄心萬丈,只要好好把一齣獨幕劇寫好,就算過關。

剛開始上課,我特地買來幾份報紙,將報紙依不同的主題拆開,將拆開來的新聞版面,放置在七、八張桌面。每位同學先選一張桌子,閱讀桌上的報紙,一段時間過後,再到下一張桌面,依此類推,直到閱讀完所有主題。閱讀過程很長,我特別交代同學可拿出筆記本,記下自己覺得有趣的重點,或者,記下在閱讀過程中忽然冒出的念頭與想法。當學生讀報時,我便在一旁偷瞄他們的神情,發現輕鬆不費力的娛樂版面,他們總讀得津津有味。

讀報完畢,我們圍坐在一起分享心得與筆記。我一邊聽,一邊記下同學的發言。我覺得去了解學生想什麼,比提供知識更重要,尤其是和創作有關的課程。我從來不會設定在一學期內把學生調教成金牌編劇」的教學目標,有許多寫得天花亂墜的教學大綱其實只是為了應付學校而已,因為不這樣寫的話,學校就會認為老師太混了,課程內容不夠充實、完整。問題是,為什麼要寫一些根本做不到的事?沒辦法,只好配合,轉念一想,學校並不會笨到不知道這個狀況,但這套早已行之有年了。現在,你知道教改的問題出在哪了嗎?……嗯,好像扯遠了,不過,教改也算是社會問題吧。

所以在教學大綱上,我不會表明實際的教學方法──除非我想被約談。但,花兩小時在課堂上讀報,確實是我的教學步驟。幾份報紙大家輪流閱讀,有了共同的討論文本,然後你一言我一語的把各自抓到的重點和激起的感受,與他人分享。除了讓我了解同學在想什麼,同學也要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經驗告訴我,喚醒學生的自我覺察力是很重要的。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有自己想要的,或者想要走去的方向,我的任務就是讓學生看到、意識到、覺察到,並鼓勵他們往那裡走走看。讀報的感受、心得、筆記、聯想......就是自我也是創作的摸索階段。在繁如夜星的社會議題中,總會有一兩個是特別閃亮的。

經過一個月的摸索之後,每位同學各自選定了主題,與此同時,我們也在解決寫戲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包含一位旁聽生在內的十位同學,每人的科系相異,對於戲劇的概念也不盡相同,不過,倒有一個共同點:劇本讀得太少!我半開玩笑地說:如果你們上了一學期劇本課,和人家說你從沒讀過莎劇羅密歐與茱麗葉、易卜生玩偶之家,那麼挨罵的不會是你,而是我!」於是,我要求學生主動去讀我認為非讀不可的劇本,後來有一位同學說看不懂《玩偶之家》在寫什麼,我聽了很高興,至少這名同學有聽我的話去讀劇。

我找出胡適《終身大事》、布萊希特《告密者》等短篇劇本,一方面當作講義給學生「惡補」,一方面藉此傳授獨幕劇或短劇創作應掌握的重點。對於戲劇基礎稍嫌薄弱的同學而言,具體的範本比抽象的論述更有學習效果。換言之,說了一大堆這個那個的創作方法,還不如找出實際的劇本,告訴他們「這就是我所說、所強調的」,同時告誡他們千萬別以為這些劇本「很好寫」,儘管它們貌似容易。時至今日,我仍覺得胡適《終身大事》、布萊希特《告密者》是值得推薦給初學者臨摹的佳作。

期末,我們在課堂上舉辦一個小型的讀劇片段演出,十位同學各自發表的創作主題有:少女援交、家暴、老人養護、同志、校園霸凌、青年的社會焦慮、警察的選擇權、官商勾結、媒體不公、外籍新娘。十個社會議題如同十扇窗口,使我們看見當代青年學子所關注的以及希望改變的社會現象。

結語,除了感謝各位同學的熱情參與,我似乎少說了幾句話:「各位同學,只要我們對於所關注的社會議題,持續的投入、努力的行動,我們的希望終有一天會成真。記住並相信這點。共勉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