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劇本《一個人的旅行》誕生,預定在2014年11/14至11/16,在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演出三天四場。在此分享劇本的創作過程。這是第一篇:起點。
我經常一個人旅行。八年前我想去太麻里看日出,就搭上了台鐵前往台東。當時的松山車站尚未地下化,也沒有太魯閣號。在台東下車之後,又轉往太麻里,想步行上山,便往金針山走去,以為沒過多久就會遇見民宿,可以住到第二天早上看日出。沒想到,沒遇見民宿,卻遇見野狗,對著我狂吠,直到把我逐出勢力範圍。走到天快黑了,心裡開始焦急。這時,一輛車駛來,停在身旁,問我要不要搭便車,我不假思索,立即入座。車主是一個中年的高雄警察,趁休假帶著他的女友自高雄出發,走南迴公路到太麻里、上金針山。車子一直開到看見了民宿,我才下車,告別了這對情侶。素昧平生的一個台北人、兩個高雄人,由於不同的緣故,各自展開了旅行而在台東巧遇,雖然彼此只有搭便車的緣分,下車道別之後也未再聯絡、音訊全無,卻讓台北人在八年之後,依然印象深刻。
在民宿睡到清晨四點多,趕緊起床,騎上民宿老闆好心借用的摩托車,摸黑上金針山頂。四下全黑,一個人也沒有。當時也不感到害怕,反而覺得愈是無人之所在,就愈安全。機車停妥,獨自登上「迎曦亭」,準備迎接日出。那天的天氣不好,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眼前盡是濛濛大霧,完全沒有消散的跡象。犧牲睡眠等待日出,卻沒有如願看見日出。
匆匆用過早餐後,打算退房。民宿老闆「石頭哥」要載小孩上學,順路載我下山。他得知我想步行至多良車站,吃了一驚,提醒我路途遙遠,決定多載我一程。盛情難卻之下,我搭他的便車,沿著台九線往南的方向,一路上,我們一邊聊天、一邊遠眺美麗的太平洋。下車前,我們握了握手,相互道別。忽然想起:「他開車前從廁所剛大便完出來卻沒洗手!」至今我仍不知為何會在握手的當下冒出這個念頭。回台北我寫了封信給他,感謝一晚的招待、出借的機車,以及那一趟便車。信寄去了,他沒有回我。從此我們斷了訊息,未再聯絡。
下了「石頭哥」的車,我並未如願進入多良車站。當時就已耳聞多良盛名,非要造訪這個全台灣最美的車站。但那天走近多良,才發現車站正在整修而無法進入。當時的我只能繼續往前,心想有一天我會再回來。沿途曾有人把車子停下來,邀我上車,但我婉拒了對方的好意,同時暗自為台東的人情味豎起大拇指,繼續揮汗往前。我一路步行至大武,從上午走到黃昏,最後在大武車站搭南迴鐵路到高雄。五年後的2011年,我報名了台鐵郵輪列車,不為別的,只因為其中的行程之一,會停靠於黃昏的多良。終於!我看見了夢寐以求的多良,直到站務員再三催促,才依依不捨地離開月台。記得我是最後一位上車的乘客。
2008年我去北京,2011年我搭火車環島,以及數不清的在台北、在近郊、在山間、在海岸的旅行,都是一個人。我經常一個人旅行。這種經常性,恐怕注定我對「一個人的旅行」會有較多的感受,並在時機成熟之時,將其化為文字,寫成劇本。
還是那一句話:有怎樣的生活,就有怎樣的劇本。但,特別提醒一點,劇本《一個人的旅行》並不是在描寫多年前的太麻里行、多良行。只是它們令我想起,多年來,我一直是一個人旅行。現在也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