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2月23日

劇本與人生(Final)

義大利維洛納有幾個著名的觀光景點,其中之一是茱麗葉之家。除了著名的陽台(即羅密歐與茱麗葉互許終身之處)不得不拍照留念以外,觀光客也會拿起一把鎖,在鎖上寫下自己與情人的名字,然後將「情鎖」掛在門上,希望愛情長長久久;如願與否不得而知,倒是情鎖的生意長長久久,為義大利賺了不少觀光財。不遠處還有一座茱麗葉立像,據說一邊撫摸她的右胸一邊許願,會帶來美好的愛情,但不知是被摸得次數太多還是力道太重,目前茱麗葉的右胸已經需要進行乳房重建了。

2008年1月,法國總統沙克吉(Nicolas Sarkozy)選擇維洛納作為第三度婚姻的蜜月地點,理由是他的新婚夫人喜歡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故事。沙克吉應不知道《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如何流傳開來的,如果知道,他便會擺出慣有的得意神情,告訴記者:「這故事和我們法國人多少有點關係呢。」正如上回所提到的,這個源於義大利的愛情故事被一名法國人 Pierre Boisteau 翻譯成法文,不但如此, Pierre Boisteau 又加了一些元素進去,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加入兩人如何殉情的細節:羅密歐於茱麗葉醒來前死去,茱麗葉用羅密歐的刀子自殺。原來,《羅密歐與茱麗葉》最動人的殉情橋段,出於生性浪漫的法國人之手。

時至今日,我們忘記故事的源頭是義大利人,也不知法國人曾為它加工,只知道這是莎士比亞的名劇,一切榮耀歸於莎士比亞。換個角度想,文學的承接與流傳就是這麼一回事。義大利人自己沒有將《羅密歐與茱麗葉》流傳久遠,反而是英國人將它發揚光大,有趣的是,發揚光大後的四百多年,它變成世界名劇,使全世界觀光客因為劇中所在地維洛納而紛紛跑來觀光,感受當年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浪漫愛情,魅力連法國總統夫人都難以抵擋,也替義大利當局賺進大筆鈔票。最終,這個義大利故事因為莎士比亞的緣故,仍為義大利帶來實惠,使母國享受了龐大的經濟利益。

如果不是伊莉莎白女王對於戲劇的重視,如果不是十八世紀講究個人才情的浪漫主義抬頭,如果不是英國在十九世紀發展為帝國主義,在世界各殖民地上插旗而變成「日不落國」,輸出武力的同時也推銷了文化,如果不是英語後來成為世界級的強勢語言,那麼,莎士比亞可能不會如此經典,獲得如此廣泛的注目。這絕非否定莎士比亞的作品,而是我們必須了解經典之所以變成經典,除了個人的才華,尚包括太多條件,例如文學的風尚、時代的風氣、文化的積累、政治的助力、命運的眷顧等。換一種說法,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負易位,獲勝的是德日義,那麼今天我們放在書桌上奉為經典而愛不釋手的,或許會包括但丁的《神曲》。

這是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知名作家 Ben Jonson 的名言:「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永遠。」但莎士比亞的永恆,光靠他一個人的才華是辦不到的,如同《羅密歐與茱麗葉》不能只靠義大利人將故事寫完便能成為不朽之作,尚需遇見對的人以及對的時間。因此,經典是時代的產物,而永恆的經典,是一代代人灌溉的碩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