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1月21日

創作之旅:背包客劇團劇本集(二)


《創作之旅:背包客劇團劇本集》收錄的第一個劇本《星期一的京奧之旅》2012年寫就,2013年首演;首演後的五年來,在兩岸關係的戲劇寫作上,再也沒有比它更出色的劇本了。

在台灣,以兩岸關係作為切入點談台灣人身分的劇本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寫得很糟。對台灣編劇而言,寫台灣人不難,反正人親土親,總能抓到一些感受、一些理解,再就著這些感受和理解去發揮。寫大陸人就沒那麼容易了;大陸人不好寫,也寫不好,淨寫出一些樣板式的大陸人,反映出編劇連最基本的感受和理解都沒有便大肆亂寫,結果當然一團糟。編劇如果不了解角色,如何把劇本寫好?編劇如果不了解大陸人,如何把兩岸關係的劇本寫好?寫好台灣人不算本事,寫好大陸人才是真功夫,在創造劇中人之前必須先釐清自身對於大陸人的觀感與認識,哪些來自於直接接觸所獲得的印象、哪些來自於立場偏頗的新聞媒體、哪些是被歷史教科書洗腦、哪些又是積存於腦海始終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從過去蔣介石黨政宣傳的「水深火熱」到近來狂新聞的「948794狂」,台灣人所理解的中國大陸便是一黨暴政與一窩賤民搞出的一隻不文明老母雞,二者的差別僅在於要不要「反攻大陸解救同胞」而已。

但,談到文明,台灣人值得驕傲嗎?到7-Eleven門外徘徊,目光朝下吧。地上的菸蒂哪來的?別說都是來台觀光的陸客抽完了隨手亂丟!老母雞固然不文明,台灣呢?台灣人都很好?難道理應反映真實的台灣現代戲劇還要延續「反共抗俄」路線並鞏固台灣好大陸壞、台灣優大陸爛的意識型態?為什麼台灣戲劇舞台上的大陸人,總是抽象有餘,血肉不足,不像個活生生的人?

這便是《星期一的京奧之旅》一大特色:真實地刻劃大陸人。劇作者盡量將既定的成見與偏見放下,寫人物缺點的同時也牢牢抓住這人的優點,看到人物的壞也瞧見這人的好,摸索出個人心理與行為所連結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脈絡,設法真正感受、理解、書寫大陸人。在這方面,《星期一的京奧之旅》不敢說表現得最好,卻努力地朝此目標邁進,雖不中亦不遠矣。

我就是看不慣有些人的講法,擺明了對中國人有偏見。一提起中國人,就說咱們是土包子;走在街上,女人穿著土,男人愛光膀子。老人隨便,隨便亂吐痰。小孩隨便,隨地大小便。不老不小的也隨便,明明看見老人小孩隨便,卻當沒看見。不文明;該安靜的地方大聲說話,該排隊的地方爭先恐後,亂插隊也罷了還不禮貌,一邊插隊一邊罵人。五千年文化古國不像個禮義之邦,六十年新中國沒有文化水平。搞文化的離不開樣板,做生意的喜歡忽悠……

這段台詞出自劇中的北京女人晶晶,反駁了「有些人」(此處暗指台灣人)對中國人的偏見,並細數了那些偏見。雖然表面是大陸人反駁台灣人,但從反駁的角度而言,這段話更是「反反駁」,因為它歸納了中國人的缺點與負面形象,技巧地揭露了也曝短了中國人。如果只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它的「反駁」而忽略了它的「反反駁」,便無法全然領會它的深意與劇作者的用心。

換言之,《星期一的京奧之旅》不說大陸人壞話,不說大陸人好話,而是好壞都說,優劣互見。沒有這層體認,不可能寫出真實的劇中人,而這點,是本劇出色的地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