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2月24日

創作環境反思

很快地,一年又來到了尾聲。回顧一整年的劇本創作,投身編劇的人愈來愈多,作品數量愈來愈多,這真是件值得歡喜的事。

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多數的原創劇本依然如昔,寫了沒人演。劇場的觀眾,在台灣本屬小眾,小眾若能選擇原創來觀賞,或許能鼓勵原創,帶來生機;若是不選原創甚至視其為畏途,那麼再好的劇本、再優秀的寫作者,終將面臨票房不佳、不堪虧損等現實因素而停止創作,無以為繼。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幹,賠本的生意沒人做。」劇場人再怎麼天真浪漫,也不可能經年累月的賠下去,畢竟賠垮了無異於殺頭,還不如收手。一旦苦心孤詣的寫原創、做原創卻無法成為觀眾的選項,只得離開這小眾市場、另謀出路,而這幾乎是大多數的原創者無法迴避的難關;在這道關卡前,只能任由逆風撲面,硬著頭皮挺著身體咬緊了牙闖關。過關也好卡關也好,這便是台灣長久以來的創作環境:無人在乎原創;原創和非原創,被投以「一視同仁」實則「假平等」的目光,前者的創作者所投注的心血被輕忽、被整個無法分辨二者差異的社會給嚴重地低估。台灣社會對於「冷飯熱炒」和「烘焙新米」是一視同仁的,反正有飯就好;管它舊米新米,炒熱炒熟就好。

分配資源的政府亦然。把原創掛在嘴邊,其實沒人在乎。那些向政府申請補助的原創戲劇企劃案,敵不過那些冷飯熱炒甚至冷炒,被拒於補助名單之外,任其自生自滅。政府不知那些原創從構思、書寫到完稿,短則數月,長達數年,若有幸獲得劇團的青睞而得以搬演上台,那麼製作人、導演、演員、設計者、執行等等,無一不是這個生命工程的推手,無一不需要人力物力財力,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無前例可循。舊戲重製也好,經典復刻也罷,皆有往日的記錄可供參考,但一個從無到有的原創不然,如同一片雪白的沙灘上毫無足跡,只能鼓起勇氣、冒著危險、耐著性子、小心謹慎地邁出一步、一步,又一步。分配資源的政府不懂這點,使原創和非原創被投以「一視同仁」實則「假平等」的目光,對那些甘於探路、涉險的開創者極其不公也極為刻薄,反正「那是他自願、自找的,我秉公處理就好。」如果政府一貫這種態度,就別再奢言重視原創。原創,無法透過這樣的「秉公處理」而獲得重視。政府想重視原創,便不能再這樣「秉公處理」。這是不公,是假平等,是打壓原創。

面對被社會低估和被政府打壓的原創作品,在此奉勸創作者在致力於環境改變的同時回歸自身:隨遇而安,保持正向,從原創的艱苦中尋覓快樂,從尋見的快樂中拾得生活的意義。歲末年終,回顧一整年的創作,想必是挫折裡有點安慰、痛苦中略帶歡欣、淚水旁有一抹微笑吧。新的一年來了,記得仍舊保持初衷,依然自得其樂,用快樂戰勝一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