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正大學上通識課「戲劇與人生」至今六年,累積了一點心得。選修這門課的同學多半對戲劇有興趣,想多認識、了解戲劇,我也竭盡所能的傳授所學、引導他們。六年來,在師生所共享的教學現場中,有幾個值得我關注的現象。
首先,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戲劇指的是電影、電視劇,並非舞台劇;舞台劇對他們而言陌生、遙遠、昂貴、小眾、很「藝術」。當他們看到這門課名為「戲劇與人生」,直覺這是一堂藉由欣賞電影、電視來探討人生的課,殊不知走進教室後,和他們以為的有所出入。我向他們解釋何謂舞台劇、舞台劇與電影的分別、請他們整學期親赴現場觀賞舞台劇至少一齣。此時,他們會頓悟何謂「戲劇與人生」:人生如戲,常出乎意料之外,這門課原來是這樣的,意想不到!
想不到的還在後頭。當他們摩拳擦掌,準備對著銀幕看舞台劇時,我卻澆了他們一頭冷水:「如果你以為坐在教室對著銀幕看舞台劇就表示你在看舞台劇,你就大錯特錯了!舞台劇不能對著銀幕看。看舞台劇最好的地方,就是劇場,就是戲劇上演的現場,因為舞台劇的特色在於當下、即時、面對面、臨場感!沒有這些,沒有舞台劇!」接著,我向全班宣佈整學期中我不會在教室播放任何一齣舞台劇,他們也沒機會對著銀幕觀賞任何一齣舞台劇。要看,去現場看!
看戲,關鍵在於正確的態度,其中最關鍵的是從「可能」的角度理解戲劇。「為什麼這齣戲的角色裡有一個吸毒的阿公?阿公吸毒又吸到掛?太荒謬了!沒有這種人!」諸如此類的判斷與解讀,其實才是最荒謬的。應該換個方式問:「阿公有沒有可能吸毒,有沒有可能染上毒癮致死?」換言之,「可能性」是理解一齣戲的切入點,是正確的態度。如果觀眾只憑個人有限的生活經驗便妄自論斷,認為「沒這回事」、「超出個人經驗法則」,那麼將永遠無法真正理解戲劇。俗話說戲如人生,「如」的意思是「不盡相同」,戲劇和人生是不盡相同的,戲劇反映人生,卻非照搬人生。戲劇若能反映出人生的可能面向,便是成立的。無法掌握這點的觀眾,永遠會問出一堆莫名其妙的問題,下一堆莫名其妙的判斷。
其次,舞台上的每一段落,都是經過篩選的。外行的觀眾常懷疑:「這齣戲怎麼沒有結局?看樣子沒演完,難道有續集?」他們不知道,劇終那一刻,便是結局了;創作者已然劃下句點,而非逗點。外行的觀眾會聚焦於逗點之後的種種,浪費時間討論一些無謂的話題,而不是進入、接納創作者給定的框架來就戲論戲。原因在於態度不對,不了解台上沒有未經篩選的段落,每個段落都是精心的安排,包括結局。應該換個方式想:「這齣戲的結局如此安排必有用意,值得深思。」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門道前,除了親赴現場看戲,更要建立正確的看戲態度,才是王道。這是數年來我在戲劇教學上的一點心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