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的旅行》演出結束了。這齣戲上演於十二月中旬,戲一落幕也就逼近了年尾,轉眼間,2016剩下最後數日了。
今年七月完成的初稿,在九月進入排練場之後,便著手刪了一些,也添了一些。平面的文字一旦走進了演員、空間、物件等具象化階段,便使得有些片段顯得多餘,有些片段稍嫌不足,不得不做出調整。在修訂之前,確實經歷了一番掙扎,直到心裡確定了會愈修愈好而不是相反的結果,才開始動手。有些段落修改成這樣、有些又修改成那樣,理由各有不同,說到底,只是為了戲好。
有別於以往的劇本,這齣戲包括了現場觀眾的互動。這是初稿的重要內容,一直保留到演出。這段戲沒有台詞,只有一行一行的「舞台指示」,指出演員的目標、行動、肢體、走位,以及少許的應變提示,其他就交由演員的「臨場反應」了。四場演出下來,每一場的狀況都不一樣,有的觀眾超級害羞、有的忐忑不安、有的皮到不行、有的不聽演員的話,既為整齣戲增添了趣味,更豐富了演出當下的有機性。劇場的特質,在於觀眾和演員之間面對面交流,而面目不同,便形成了交流的不同,這種當下性及其有機的應對,正是劇場迷人之處。
觀眾普遍對於劇中「分享就是回報」一語有感:分享不是為了換取回報,分享就是回報。進一步言,分享,表面上似乎是把自身的東西付出、獻出、給予、贈與,但與此同時,恰也反映出自身的擁有。一個人不可能分享他所沒有的東西。換言之,分享代表了擁有。一個人可以分享他所擁用的一切,只要他願意。因為擁有,所以分享,而這就是回報。一個人因擁有而分享,因回報而感到知足。
這齣戲就像是個分享會,觀眾和演員一起共享著空間、共享著故事、共享著每一個互動的當下。歲末年終,願我們歡度節日、分享禮物的同時,也能同時看見自身的擁有,這,便是最好的回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