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6月19日

善解人意是王道

上課以來,同學們最常提出的問題之一是:我不知道怎麼寫。這句話其實包含兩點:第一,不知道要寫什麼;第二,知道要寫什麼但不知如何寫。關於第一點,或許是整個問題的關鍵。

要解決第一點,基本的方法是回到角色,去檢視角色是否做好設定,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家庭與教育背景、說話方式等等,然後,想像一下在他/她的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有人就有事,每個角色多多少少有些故事。當他/她走在路上踩到香蕉皮而滑倒時,事件就發生了,故事就展開了,而他/她滑倒後有什麼反應,是幹聲連連還是索性躺在地上休息片刻,那麼,他/她的性格就被刻劃出來了。

更重要的方法是:善解人意。在紅樓夢中,我一向喜歡薛寶釵,因為這女生善解人意,知道對方在想什麼,並試著解決問題。其實林黛玉也善解人意,只是因為她更會打結,一遇到賈寶玉就有千絲萬縷、有許多的結解不開,一副小心眼似的,以致於她的善解人意容易被人忽略。善解人意,可謂編劇的素養:在生活中善解人意,在劇本中善解角色之意。前者,是一輩子的功課;後者,是在面對劇中角色時,知道他/她到底在想什麼。劇作者和角色的關係,如同神和人──神豈可掌握不到被自己創造出來的人!

例如,某位同學寫了一齣戲,女主角的未婚夫原來是母親的前男友,這個秘密在一場家庭聚會中被揭發,母親向女兒坦承並尋求諒解。女兒如何面對母親和身邊的未婚夫,成為同學的難題。這時,我會請同學注意:是否能善解角色之意?比方說,女兒對於兩人的隱瞞作何感想?除了憤怒,女兒會不會懷疑母親對父親的感情,更懷疑未婚夫的忠誠,去質疑他是為了親近母親才選擇了自己?換言之,只有憤怒似乎還不夠,但除了憤怒以外究竟還有哪些,靠的就是作者善解人意的本領。想通了女兒的性格、態度、情緒、反應,才會知道要寫些什麼。

因此,與其問「我要怎麼寫,不如問我要如何善解人意。我的建議是好好過日子,感受生活,體察人情世故,累積生活經驗,多閱讀,多揣摩人與人的關係與心思,問一問為什麼有人放棄百萬年薪而跑去務農;為什麼兇手要在捷運上殺乘客、在廁所裡殺女童;候孝賢為什麼要拍聶隱娘,聶隱娘為什麼要當刺客;蔡英文和洪秀柱為什麼要選總統;為什麼政客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總之,要善解人意,就從生活做起。這是編劇的素養,也是人生一輩子的功課。

我喜歡的作家老舍,在小說離婚的開場寫道:「張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總以為他的父親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兒就這麼足。」短短三句話就把角色的「大哥」性格給描寫出來了,尤其是「你總以為他的父親也得管他叫大哥」,更是神來之筆。老舍深知傳統的父子關係是上對下的、帶領與被帶領的、命令與服從的,如果「他的父親也得管他叫大哥」,那麼他果真是「一切人的大哥」了。老舍的文字好,但真正的關鍵在於他能善解人意,站在父親的角度來描寫角色的大哥味,才能寫出如此言簡意賅的經典語言。

總之,善解人意是王道。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