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2月13日

《The Censor》:人「性」的審查

1997年首演於英國的《The Censor》是劇作家Anthony Neilson三十歲發表的劇本,講述一名電檢員與A片女製作人從針鋒相對到發生性關係的故事,主題在於電檢制度下的人」審視

整齣戲從電檢員的回憶中娓娓道來。一天,A片女製作人上門,要求電檢員讓自己被封殺的作品過關,他不同意,於是兩人為此針鋒相對,但電檢員對這位迷人的女製片懷有非分之想,三番兩次邀她至辦公室獨處,而女製片亦明白他的用意,便以身體引誘、觸摸他,教他認識她的A片到底在表達什麼。隨著兩人關係的進展,電檢員的私生活漸漸揭露,原來他的婚姻不甚美滿,老婆和別的男人有婚外情,夫妻之間名存實亡,而追根究柢,老婆的出軌來自於丈夫的性無能,而這點,又與他成天看那些十之八九不會通過審查的A片所養成的窺淫病態有關。

全劇精湛之處在於僅用三名角色,刻劃出關於性愛與法規的思辨,從電檢員的觀點回顧這場三人之間的往事:製片如何挑逗他的身體、如何發現夫妻的疏離與電檢員的性無能秘密,最後突破他的心理障礙而讓他同自己做愛。電檢員從女製片身上,看見自身受挫於現實而無法滿足的性欲,同時因內心受到理解而得以重振雄風,恢復了人性或男人之性。劇中頗富巧思的是,女製片的送審作品邂逅》原是兩人話題攻防的焦點,卻演變為兩人關係進展的翻版──女人撫摸男人,男人和女人做愛(這點強化了A片與人性慾念的連結)。最後,電檢員由性而愛,愛上了女製片,想占有她,甚至不讓她去紐約看展覽。女製片走了,但,報紙新聞帶來了壞消息,她在紐約的旅館被毆打致死──他的性與愛幻滅了。他流著淚,懇求妻子留在身邊,兩人共度婚姻的難關。劇終,他回到工作崗位,依然是例行公事,但在盯看片子時,他露出了難得一見的笑容──心愛的女人死了,卻為他的生活帶來了一絲改變。

身處於華人社會,很難讀到類似於此的傑出劇本。在性愛的題材上,華人顯得較為保守、含蓄、內斂,這是文化差異,無可厚非。但作為反映生活的電影或者藝術品,究竟如何拿捏情色尺度,確實是個恆常的話題。十年前,蔡明亮天邊一朵雲》上映,觀眾對於片中的性愛場景評價兩極,有人盛讚是藝術的突破,有人直指它根本是A片。俗話說食色性也,但在一件作品中要表達、要露骨到何等程度,始終是見仁見智的,只能說人性若是不變,A片總會相隨,而看著A片的男女老少或者電檢員們或許應尋思一道題目:這些愛情動作片是否如實地反映著我們全部或者部分的自己?

The Censor的開場戲是在辦公室裡,女製片對著電檢員寬衣解帶。電檢員請她不要這樣,命她把衣服穿好。這就是人性,而我們永遠會思考、判斷、拿捏穿衣(規範)脫衣(慾望)的分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