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台灣文學獎,《一個人的旅行》很幸運地入圍了。在台灣文學獎的網站上,公佈了評審的過程,可略窺評審們是如何看待這個劇本的。
評審之一周慧玲女士的評審感言如下:「從女性角度關注單身問題,側重心理描寫,衝突設計雖然不夠鮮明清楚,劇中歌劇隊和人物獨白彼此之間產生了微妙的互文,配合舞台空間的想像,另生出一些意識流動的滋味,這些都提升了劇作走向製作演出的潛力。」
當獲知《一個人的旅行》入圍之後,我已於第一時間在臉書上感謝評審的肯定,而評審們所提出的批評指教,我充分尊重。倒是這段話,再加上其他評審的隻言片語,讓我反省了幾點,就此記載如下。
首先,單身問題會不會過時了。這幾年隨著台灣的單身人口愈來愈多,社會上對於單身者以及「單身歧視」的現象日漸關注,《一個人的旅行》所揭露的那些單身問題似乎並不稀奇。但,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包括女權、多元成家、核電、環保、死刑存廢、家暴、校園霸凌等社會議題在內的戲劇,是否會因它們已被眾人所知而失去了書寫的必要性?不會。除了它們有許多值得探討的角度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們依舊是議題;它們尚未被充分的理解;它們值得寫成劇本並搬演,使觀眾獲得更多的理解。對有些人而言,《一個人的旅行》不過呈現出對於單身者的「刻板印象」,但仔細想想,它們難道不是這個社會看待單身者的方式?戲劇是反映生活的,當這些「刻板印象」依然是強烈的生活感受時,它們就不會因為「大眾已知」而喪失了書寫的價值。不信去問問三十多歲的單身男女,他們是否經常被問到「你/妳何時結婚?」、「交男/女朋友了沒?」等等之類的「關心」與「問候」。雖然「大眾已知」有這個問題,卻繼續讓它成為理所當然的問題。感受不到而認為這只是「刻板印象」的人,真要恭喜他們沒有這方面經驗甚至是出於同理心的想像,而能活得如此自在。
此外就是評審周慧玲所提及的,人物、舞台、意識流動等元素「提升了劇作走向製作演出的潛力」。很慶幸她能看出劇本的搬演潛力,沒有比這更值得高興的評語了。一向認為,能夠寫出兼顧文字性與搬演性的劇本並不容易,而能夠看出這點的評審更不容易,因為有許多案頭之作,將搬演一事拋諸腦後,僅靠文字技巧的堆砌而打動評審得高分,最終喪失了劇本的搬演機會。這點,劇作者本身要負很大的責任。雖然每個原創劇本都渴望搬上舞台,但有些得獎之作確實捨本逐末,令那些遍尋劇本的製作人、導演在閱讀之後感到卻步。而與此相對的另一個極端是犧牲文字品質,不重視文字的經營與鍛鍊,致使劇本慘不忍睹,這些現象皆非創作之福。評審周慧玲能看出《一個人的旅行》擁有「演出的潛力」,是多麼可貴的事。其實,豈止是「潛力」而已,《一個人的旅行》已於上個月中旬完成了演出,這點比起其他入圍者甚至是首獎,要來得幸運。姑且把「演出的潛力」五字獻給這些作品,希望它們有朝一日能問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