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10月10日

《一個人的旅行》:語言

2014年上半年,劇本《一個人的旅行》誕生,預定在201411/1411/16,在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演出三天四場(目前已確定加演一場,所以應是三天五場)。在此分享劇本的創作過程。這是第八篇:語言

校園內巧遇一名學生,他興沖沖地告訴我,去年他看我做的《星期一的京奧之旅》,至今仍對其中的某些台詞印象深刻,還分享給其他老師。我感到很開心,一齣戲若經過了一段時日仍有隻言片語留在觀眾心中,也就不枉了。

許多因素使台詞、言語的重要性大幅下滑。有人看完一齣戲說:這齣戲的話好多喔!」這或許是一句讚美,因為坐他身旁的觀眾早已不耐的低著頭打瞌睡了。不知從何開始,觀眾漸漸不習慣在劇場「聽戲」,而劇場中的生活對白一旦多起來,就會被部分人士歸類為「太像電視或電影」、「老套不創新」,彷彿我們曾經歷過多麼傳統而保守的、了不起的「話劇時代」。從這點而言,我滿欣賞紀蔚然的,他是目前少數經營劇本語言有成而獲得普遍認同的劇作家。

有時會提醒同學們:如果在構思劇本的過程中,腦海冒出一大堆台詞,請先另開檔案存放。擁有台詞的靈感,本身是一件好事卻也可能是阻力,因為你可能會顧著想台詞而落入了台詞的迷障,最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沒有人物與故事,就沒有台詞。莎劇學者曾說,莎劇獨白有三個主要作用:一、發展情節;二、刻劃人物;三、闡釋主題。」對於寫劇本的人而言,這幾句話很受用。在動筆寫台詞之前不妨先確認一下:情節準備好了沒?人物的完整度如何?知道這齣戲在說什麼嗎(也就是主題)?三問之後,當初那些冒出腦海而令你感到振奮的台詞,就會有所取捨。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台詞雖然很棒,但必須刪除,因為它們和情節無關、人物無關、主題無關,只是劇作者自己爽的喃喃自語而已。

技巧上,請擅用口頭禪。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海角七號茂伯的我是國寶啦!」這句話簡潔有力,又刻劃出茂伯的個性。不同的角色而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而有不同的語言,沒有兩個人會說一模一樣的話。當你發現遮蓋起劇中人的名字而分不清台詞是由誰說的,就表示台詞的質量不夠好。為了做到這點,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構思,雖然最後觀眾未必會感受到,卻是我認為劇作者必須做的功課,而這次在《一個人的旅行》也不例外,我為角色量身訂作了口頭禪,例如有人因其理想性格,經常說出「這件事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有人因其跳躍式思考,話語之間喜歡跳來跳去,而使其台詞充滿了大量的「破折號」──表示其天外飛來一筆的思緒;有人借助許多語助詞(WowAhOh)表達情緒;有人動不動就說「我是在想噢」,但最想說的始終難以開口。

最後,僅以本篇獻給那些默默筆耕於台詞、設法將台詞寫好的劇場前輩與同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