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10月1日

高俊耀《I’m the man》(上)

2010年2-7月,和朋友們一起組織了一個讀劇會,講好試辦半年,半年以後再決定要不要繼續。如今,試辦期過去,讀劇會沒有繼續下去,但當時有一些很精彩的討論,值得記錄下來。

這個讀劇會每個月一次,每次三小時,焦點鎖定一個當代劇本。四月的時候,我們討論的是高俊耀的劇本《I’m the man》。高俊耀來自馬來西亞,畢業於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是台灣劇場界相當活躍的編導及演員,幾乎每年都有作品在劇場發表。他最近的劇本,是和簡莉穎、黃緣文一起合編的《自由時代》,由再拒劇團推出,正在牯嶺街小劇場演出。

《I’m the man》是高俊耀先前創作的一個劇本,故事發生在三位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同班同學的30歲男人身上;從生活切入,探討他們的現狀與夢想。以下便是本劇的討論記錄。

聲明一點,雖然我擔任會議記錄,但討論的內容屬於與會者所共有。

時間:2010/4/11
地點:洪建全覓空間
主題:《I’m the man》
劇作家:高俊耀
選劇&主持:高俊耀
讀劇者:廖俊凱 (阿浩)、施冬麟 (小康)、Dog (王子東)、曾瑞蘭 (女聲)、陳佳霙 (舞台指示)
出席者:俐馨、喬色分、小粒、力德、俊耀、Dog、阿健;曉菁、俊凱(兩位新成員);李瑞榮(旁聽)。
記錄:力德

▅第一階段(14:00~14:50)讀劇:選讀第一場、第六場&尾場。

▅第二階段(14:50~17:20)劇本討論:

本月主持人俊耀一共分享了他的三本創作,包括《I’m the man》、《鼻子》、《他的兩場葬禮》,希望讀劇的伙伴能從中看出一些他的書寫特質或者常見手法。會中討論的劇本為《I’m the man》,故事發生在三位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同班同學的30歲男人身上;從生活切入,探討他們的現狀與夢想。

1. 俊耀引言: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是多種族社會。一般人在中學以後會面臨升學與工作的抉擇,也會選擇要繼續留在家鄉,還是離鄉打拼。離鄉者之中有人會去大城市,例如吉隆坡;有人會去比馬來西亞發展得更好的國家,例如新加坡。人口比例上,馬來人佔半數多,華人約30%,印度人20%不到。《I’m the man》所設定的環境是在馬來西亞的北方小鎮大年(SP),也就是我的故鄉。

2. 輪流發言:

阿健:
我想先問一個問題:原本你說因為對這個劇本不滿意而要修改,是要修改什麼?

喬色芬:
為什麼定名為I’m the man,而非 I’m a man或者其他?這齣戲令我聯想到一本曾經看過的外國小說,四個男人在聊天,主題是旅行,但聊到最後並沒有成行。

小粒:
戲從一開始就比較聚焦於三人生活,而且其中完全沒有提到旅行,以致於在結尾時爆出的旅行夢想,感覺上少了某種呼應;再者,對於三個男人之間,比較看不出他們從小到大的同學關係,他們的連結性主要是建立在劇中完全沒有現身的唯一女角「子晴」的身上(而且子晴為什麼可以過得那麼爽,到處趴趴走、環遊世界?!)我喜歡第六場的下雨,有洗滌的氛圍。

俐馨:
本劇令我聯想到紀蔚然的《夜夜夜麻》系列,但相較之下,我更喜歡本劇。生動的語言和人物,豐富的畫面,有許多動作都刻畫得歷歷在目,閱讀時絲毫沒有那種異國文化的隔閡感,但,我實在看不出這三個男人為什麼會相聚在一起?他們的感情,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我也無法感覺出他們彼此之間的親疏遠近。每個角色都有明顯的困境,但對於各自在夢想上的掙扎,我覺得不夠。線索一個個拋出去但沒有好好的收束,例如《愛莉絲夢遊仙境》。關於這點可以如何做得更好,我想到的是《明年此時》(Same Time, Next Year)。但,俊耀的三個劇本,結局都寫得很精彩。此外,讀起來很像報導文學的《他的兩場葬禮》,說書人安排得非常靈活。

曉菁:
想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麼三人聚在一起打撲克牌?為什麼他們聊到《愛莉絲夢遊仙境》便進入某種幻想的狀態?

阿健:
這齣戲表達的是「渴望」。我覺得第六場和其他場次有對比的效果。

瑞蘭:
喜歡這齣戲夢境的部分以及強烈的喜劇感。

佳霙:
我在這齣戲中有看到個人的失落,每個角色都有難言之隱。

冬麟:
我認為戲的篇幅要更長;再者,三個男人的角色線條不明顯,例如小康和王子東的氣味應該要有所不同。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