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8月5日

創作兼評論

我陸續發表了幾篇讀劇後的心得,但這些心得對我而言不是「劇本評論」,原因是「劇本評論」四字應有更嚴格的標準與看待方式。我沒有受過「劇本評論」的專業訓練,也沒有「劇本評論」的教育背景,我只是將個人閱讀劇本以後的想法整理起來予以分享。如果這些被組織起來的心得或感想符合了某些人所認定的「劇本評論」,那我也尊重,因為這種認定採取了更寬廣的範圍來界定何謂「劇本評論」。

如果我的劇本讀後感被視為「劇本評論」,隨之而來的會是這樣一道問題:「你會評論別人,是否代表你比作者更厲害、更會寫劇本?」我的答覆是:不!如同你不會要求一個老饕比廚師更會做菜,同樣地,評論者不見得比創作者更會寫劇本,不但不更會,完全不會寫戲者亦所在多有。還是同一個比喻,一名不會做菜的食客可以是很優秀的美食鑑賞家,因此評論者不需要會創作,只需要有無可取代的慧眼獨具即可。

如果有朝一日評論者身兼了創作,又會引發這樣一道問題:「你如何以自己的評論看待自己的創作?」記得一年多前,我寫過一段話:「……一個人能夠既是劇場創作者又是評論員嗎?為什麼不能?好,如果能夠,那我想問的是:評論員在創作的時候,能不能依據評論他人的那些標準,要求自己的創作?例如劇本要如何合情合理,表演要如何到位,空間要如何妥善運用等等。如果做得到,那自我的這套標準,為什麼要成為看待他人作品的方式?如果做不到,那為什麼又要用這種標準去評論他人?……如果你的創作無法達到你的評論,如果你做出的作品悖離於你批評他人的那些看法,你怎麼辦?你會不會搞得自己很尷尬?如果不尷尬,那你所說、所做的一切又算什麼?」以上的話透露出,評論者一旦身兼創作,或者創作者一旦跨足評論,事情就變得複雜起來。

《聖經》上說Measure for Measure,你如何論斷別人那麼別人就會如何論斷你;如果別人以你所論斷別人的方式來論斷你,你如何自處?第一,最好是你能做到你所說的;第二,如果你做不到,那你可以少說一些;第三,如果你不能少說,那你論斷別人的標準可以不必那樣嚴苛;第四,如果以上都做不到,那你的臉皮就厚一些。

這當然不是在鼓勵一個身兼創作與評論者去當個無賴厚臉皮,但如果你要面對別人拿你所論斷他人的方式來論斷你,臉皮的確不能太薄,而且要學會樂於接受。臉皮太薄者可能覺得:「別人會用我所論斷的標準來看待我的創作,因此我必須放棄身兼二者,只能二選一。」這是某種選擇,但非要捨棄所愛,太痛苦了,我認為應該去找一個身兼二者的平衡點,而不是將其劃分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單選題;這便是「臉皮厚一些」的意思:不必怕別人用你的方式論斷你。如果你能夠忠於自我的從事創作,同時能夠鑑賞他人的作品而評論得心安理得,這樣便值得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