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筵是北藝大劇創所的學生,初次見面是在友人的聚會場合,他看起來瘦瘦白白,大大的眼鏡掛在小臉上,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一回,他在聚會中分享了他數年前創作的《規矩》,讀了以後發現這個瘦小子滿有料,也很有自身的風格,或許他把身上的營養,全給了劇本吧。
《規矩》是一齣兩岸家庭劇。在台灣,家庭劇常見,兩岸劇不多,膽敢放手一試的作品實屬難得。這個故事描述一對台灣夫婦正在家中為去世的父親守靈,門鈴響了走進一個大陸女子和她的丈夫,前者是這位已逝的父親生前在大陸所生的女兒。同父異母,一兄一妹,一台一陸,互不相識,他們不僅有兩岸文化上的隔閡,更有父親遺產歸屬上的矛盾。雖然律師進門宣讀了父親的遺囑,但看似化解爭端的表象其實潛藏著新的危機,身為兄長的台灣兒子剁下父親在遺囑上蓋印的右手食指,想證實一切於己不利的財產分配確實出於父親的遺願。
本劇的人物性格鮮明,台詞簡練幽默。胡錦筵坦言寫劇本的初衷是「恨大陸人」;後來寫著寫著,不禁自問「為何要恨大陸人」;初稿寫完之後歷經數次修改,依然「恨大陸人」。雖然他對大陸人充滿恨意,但這番「負面表述」倒也透露出他的坦誠。其實,創作初衷是很感性的,因為愛、因為恨而有了創作的動力,正如同契訶夫所說,寫作者如果沒有愛也沒有恨,是寫不出東西的。換言之,基於愛、基於恨而想要抒發、想要表達、想要書寫,便最最接近創作初衷的核心。許多老練世故的創作者談起「為什麼要寫某某劇本」時,總愛講得方方面面、頭頭是道,彷彿很「理智」、很有「大道理」的樣子,但,仔細琢磨一下,便會發現那僅僅出於某種愛、某種恨,而其他的說明、解釋等美其名為「理性」的內容,不過是包裝其外的修辭與話術而已。
部分藝文場館偶爾會辦一些讀劇發表會。或許在閱讀國外經典、改編作品之外,也可考慮台灣的原創劇本,讓青年劇作者展露頭角。包括《規矩》在內,台灣有很多優秀的原創苦無發表的機會;包括胡錦筵在內,台灣有很多優秀的編劇苦無發表的舞台。眼前,「飛頁書餐廳」願意提供店內的空間,網羅各方劇創好手發表劇本,是個很好的開始,值得鼓勵與喝采!
飛頁書藝文季-劇本讀演:https://www.facebook.com/pagefly.theat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