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半年,劇本《無止境的旅程》誕生,預定在2015年11月12-15日,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果酒二樓)演出四天五場。在此分享劇本的創作過程。這是第七篇:排演
身為過去的學生和現在的老師,我對於「學無止境」四字格外有感。這四字用另一種方式說,就是:「學習,是無止境的旅程。」這也是劇名的由來。在校園,學生向老師學習的同時,老師也向學生學習,正所謂「教學相長」;能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固然是好老師,但能放下身段而虛心向學生學習並願意改變的老師,亦同樣令人敬佩。
師生之間的互動非常微妙。我曾半開玩笑的對學生說:「你們要好好珍惜站在你們面前的我,因為目前的我正處於教學的巔峰。不到三十歲的老師學養不夠,講出來的話連自己都心虛;超過四十歲的老師體力下滑,上課容易倦怠,學問強大但無用武之地,所以,你們正好趕上我的黃金歲月,那就好好上課吧。」學生聽了,似懂非懂的望著我,覺得我的話有點玄。其實,老師的話最好讓學生似懂非懂。如果學生完全聽不懂,一定不想再聽,反會影響學習意願,但萬一學生完全聽得懂,又會覺得老師不夠有學問,程度不過如此。這便是我所感受到的微妙。
排練階段,演員與我一同思考也探索著師生之間的微妙互動。劇本寫完以後,我原以為一切在掌握之中,到時和演員好好解釋台詞,就大功告成了。事實上,排演是有別於案頭創作的另一個旅程,其中有演員對於角色的理解、詮釋、鑽探、發揮,為原本的角色創造出更多的層次與質感,令編導驚喜。身為編導,最困難之處便在於懂得何時放手讓演員自由揮灑,又何時出手令演員回歸編導的架構與調度,其互動之微妙絕不下於我所領會的師生之間。排練《無止境的旅程》以來,我學到最多的是用心聆聽、理解演員,並試著兼顧雙方對於角色的想像,將彼此的創作能量發揮到最大。
初排時,我們做了許多關於角色背景的功課,進行情境的演練,例如我請飾演主角張老師的小應現場上起通識課,教在場的學生角色關於音樂的藝術與美學,建立演員之間的師生關係;再如我請飾演大學生的梁皓嵐和張迪凱,以角色為依歸,發展出友好的家族學長學妹關係,以及彼此熟識與熱絡的交流方式;又如我請飾演助教的張依琳去和張老師建立友善的同事關係,挖掘兩人之間的語言和對話特色……凡此種種,皆為了能貼近我們所認知的大學校園真實人物。
內化台詞一向是演員的頭號任務,尤其是一個以語言為主的劇本,如何讓台詞傳達得更口語、自然,是需要下功夫的。我們平常講話時並不會令人感到難以理解,那是因為我們明白自己所說、我們對於所說出的話有相當程度的感受、我們不需要去注意換氣與斷句等等技術問題,一切的一切,是如此自然而然。但當劇本在手面對台詞時,便要處理關於角色、情緒,以及與自己口吻不合的用字遣詞,演員的挑戰立刻到來。這次的排練我們花了許多時間消化台詞、內化台詞,有幾次甚至錄音、錄影,實際地檢視台詞聽起來究竟如何,並適時做出調整,以符合角色的真實,令觀眾產生「真人實境」的親歷感受。
現階段的整排、彩排,是數月以來一點一滴的努力成果。演出倒數兩週,排練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期待將戲呈現於觀眾面前的同時,亦希望排練場上能持續保有創作的正面能量、激盪出更多可能性,使整齣戲臻於完整與圓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