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4月10日

《銅像森林》:寓意模糊的寓言

根據吳明倫在《銅像森林》一劇的自序,嘉義市中正公園有一個銅像廣場,除了蔣公,還有孟子、蘇格拉底、胡適、海倫凱勒、莎士比亞……其中,惟有前市長許世賢的銅像,和嘉義市有直接的聯繫,而她的兒時,曾與家人遮住銅像及其介紹,玩著猜測銅像姓名的遊戲。

這個劇本,收錄於阮劇團2013劇本農場劇作選。在王友輝先生的啟發,汪兆謙團長的主持之下,阮劇團聚集了三位劇作者,包括許正平、吳明倫、蔡明璇,每人創作一個關於嘉義的劇本,由阮劇團出面網羅導演、演員,舉辦讀劇會,邀請專家學者於會後展開劇評,與免費入場的觀眾、劇本創作者一同分享意見,給予回饋。這個劇本農場計畫,從發想到執行,從創作到出版,為劇作者提供一個寶貴的發表平台,値得給個讚、留言鼓勵、再用力分享。

以銅像為主題的劇本,在台灣是少見的。《銅像森林》有幾位邊緣人物,包括尋覓不到場地以發揮所長的極限運動青年,一對相依為命的本省阿嬤和印尼外勞,以及一堆非人類的銅像,一起在這座公園展開了互動。銅像們為了不被人類消滅,於是團結起來綁架人質,和人類談判,不幸人質脫逃,銅像們被人類下手為強,力量土崩瓦解,最後毀滅收場。當非人類的銅像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話,帶著相較於人類更僵化的身體而行動時,確實製造了靈異的氛圍,使劇本貌似一齣黑色寓言劇。

然而,這則寓言的寓意是模糊的。它似乎在探討邊緣人物的生存權受到剝奪,生活起居之處遭受外力的迫遷,但為什麼一群銅像成為邊緣人物的主角,引人好奇。近幾年在台灣,除了蔣介石的銅像被拆毀,其他銅像相對而言安全得多。但,劇中並無暗示蔣公銅像不該拆,更沒有歌頌這位過氣的領袖,甚至強調他根本不是蔣介石,只是貌似他的石頭,因此,當這些和本尊無關又隱約有所指涉的銅像們鬧起來爭生存、搞對抗時,總覺得有些怪怪的:他們的邊緣性格不夠強(銅像在某種程度而言可是有權有勢的人呢),看起來,宛如一些欲求不滿的偽名人(或名魂),都被塑造成銅像立在公園了,還吵著要糖吃。

劇終,人類戰勝之後的鐵皮圍籬將這座公園遮蔽了。劇作者為這座圍籬增添了些許噴漆聲,指出暴力者終究受到噴漆的抗議與另一種暴力的對待。這不禁令人聯想起近來的拆蔣。在蔣介石死後四十年,永懷領袖成了造神的臭招牌,許多人無不想除之而後快,但,如果只是為了洩恨,只想將威權丟進歷史的灰燼中而不去思考它的歷史與教育意義、拆除的目的與執行過程的細膩,那麼它只是以正義為名的政治動作,而訴諸的是另一種暴力。與其如此,不如效法柯文哲市長,留下銅像作為立體教科書,讓它們成為見證威權歷史的文化產物。

不需多介紹吳明倫了,她得過的劇本獎不計其數,是不可多得的劇作才女,但,劇本寫多了難免出現敗筆,銅像森林》有可能是敗筆之一,劇本寫得太急、太趕或許是原因。無論如何,吳明倫再怎麼敗筆,都比一些只會改編他人作品卻寫不出自己劇本的冒牌貨要好得多。祝福吳明倫繼續寫,劇本繼續拿獎、繼續出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