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在中正、師大各開一門劇本課,兩個班的選課人數皆不如預期。想起過去的某一天,中正問我開課人數訂在多少,我說十人,中正說十人太少,最少要十五人,我說好,從此,十五人成為劇本課的上限,每學期也有相等的人數前來選課。豈料,這學期竟跌破十人,我暗自竊喜總算落實心目中理想的小班制,卻無意間發現一堂課只要未滿八人就會被公告停開。所幸不多不少,本學期正好八人。
師大的情況有些不同。二十三位同學選修,兩位旁聽,在學校眼裡算是小班,但離我心目中真正的小班相去甚遠。同樣想起了過去某一天,師大問我開課人數訂在多少,我比照中正,說是十五人,但師大說十五太少,最少要三十,我說好,心想一堂課無論如何都能上,事在人為嘛。結果,加退選截止後,正式名單出爐,比原訂的三十減少了七人,到目前為止,同學們已上了三堂課,交了兩份作業,讀了三齣獨幕劇。
有些同學對於上課圍坐成一圈感到不習慣。他們習慣對著台上的權威,看著同學的背影(坐在第一排的同學甚至沒有背影可看),坐著聽講。我告訴他們,圍坐一圈使師生關係較為平等,也使我們可以面對面的看、聽、說、交流、分享,別低估了這件事的重要性。兩校的校風有些差異,人數少的中正所圍成的圈圈較小,談起話來更自在一些;師大的同學較為拘謹,但很專注、用功,只可惜兩小時匆匆而過,只能把握住創作的精華,在有限的時間裡切中要點。
最理想的創作課是一對一指導,根據學生目前的程度,提出精進之道。第一堂課問了同學幾個問題:看過哪些戲、讀過哪些劇、創作經驗為何、選課動機、想要學到什麼。同學口頭回答後,再請同學回家整理成文字檔,成為下週繳交的作業。這些問題使我能初步探出學生的程度,開始認識學生,了解他們在想什麼。有些同學未曾有創作的經驗,卻因修了某某課而讀過很艱澀的劇本,這時,我會提醒他們,先放下這些艱澀劇本帶給自己的衝擊(無論是正面的、負面的),從頭學起,從一齣獨幕劇寫起,從掌握劇本結構的基本功開始。因為,懂得理論未必懂得實務,懂得欣賞未必懂得創作,例如你喜歡英國才女莎拉肯恩(Sarah Kane),雖然你欣賞她的劇本,卻未必能臨摹成同樣傑出的作品,因為你並不知道,她的基本功其實很好,不信的話去看《驚爆》(Blasted)的前五頁。你只知道她很屌,前衛又直率,但如果你對基本技法一無所知而盲目地學她露骨的描寫性愛、血淋淋的描寫暴力,並自鳴得意的以為寫出了「直面戲劇」,那你所失去的會比得到的多。
換言之,破壞規則前,必須掌握規則。這堂課教的是基本規則,能夠實際運用,不談理論,沒有高調,而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一道道作業,地基穩固了房子才蓋得起來。創作不是一蹴可幾的,一步一腳印的往前走,才會有真正的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