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1月16日

劇情起伏可否大一點?

這是學生在課堂上問我的問題:「你在課堂上播放的電影,劇情起伏可否大一點?」

我盡量以嚴肅又不失輕鬆的口吻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你們的老師我學的是劇場,其實我最想上的課,是講解劇場作品給大家聽。本來我也這麼做的,但後來發現怪怪的,原因是劇場不應該坐在教室裡對著螢幕看,而是應該離開教室走進劇場,到戲劇發生的現場去看。劇場最可貴的就是「現場性」或者臨場感,缺少這點,劇場就不是劇場了,因此,透過螢幕看劇場,是看不見劇場的,而這種教學方式也必須改進,於是,我不再於教室的螢幕上播放劇場作品。

我進一步想,一齣戲,無論它是體現於劇場,還是電影、電視,某些觀賞原則是相通的,例如角色;沒有一齣戲是不處理角色的,因此,如果我能從劇場經驗出發,帶領大家從電影或者電視劇中認識角色、體會角色、玩味角色,也算不枉所學。二者相較之下,電影更適合作為教學材料,因為電視劇實在太長了,例如,我總不能在課堂上一直播放美國影集〈越獄風雲〉吧,這樣大家要看到什麼時候呢?每節課只有90到100分鐘呀!真的沒完沒了的看,大家就算不想越獄,也會想逃學了吧。

既然如此,就電影吧;既適合對著螢幕觀賞,播放時間也頗適中,至少一堂課可以看完一片,然後全班再一起討論劇中角色。只是,回到這個問題,我並不覺得我在課堂上播放的電影,例如美國電影〈小太陽的願望〉、日本電影〈情書〉,劇情起伏不大耶!相反地,我覺得它們的劇情起伏挺大的呀。我們的世代差異如此之大嗎?或是我們的觀賞口味天差地遠呢?其實,我看過劇情更「平」的電影,例如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953年的〈東京物語〉。它是我至今看過最「平」的電影,但我覺得它好好看,片長兩小時又十五分鐘但我看的津津有味。它可以說沒有所謂的「起伏」,但因為導演的技法太好,所以完全被他的運鏡與構圖給吸了進去。雖然全片一如風平浪靜的大海,但仍會激起我對於生活的感觸:「沒錯,生活就是這樣!」

大家應該慶幸我沒在課堂上播放〈東京物語〉,否則失眠的同學會不藥而癒,整個睡倒在桌上。但我必須說,它是我看過印象最深刻的電影之一,我從它學到一個觀念:劇情起伏不大甚至是平平平平的,也可以拍成好電影。

電影和人一樣,有自己的個性。當我們在追求劇情起伏大的電影的同時,請別忘了,有許多很有個性的電影,也有它們的生命力與高價值。希望大家看到這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