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0月14日

Doubt (2)

舞台劇 Doubt: A Parable(譯名為《懷疑:一則寓言》)一共只有四個角色:被懷疑有性侵男學生的弗林神父;懷疑性侵為事實的阿洛西斯修女;被性侵疑雲攪得心神不寧的年輕修女詹姆斯;男學生的母親穆勒太太。

讀完劇本或看完演出的人一定會很好奇:弗林神父到底有沒有性侵男學生?答案可能會很分歧,因為劇作者無意給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換個角度想,明確的答案並不是劇作者想提供給觀眾的,而是藉由各據立場、各說各話提出以下的問題:何謂真相、社會,與人性?

根據中文譯者胡開奇的觀演後記錄,不同的觀眾相信不同的角色:

「2005年的11月中旬,我(按:譯者)受芝加哥一位導演之邀又看了一遍《懷疑》。劇終幕落,掌聲久久不息。演員謝幕後,只留下弗林神父,他感謝觀眾的光臨,並對大家說:『請你們相信我,我真的什麼也沒幹。現在請相信我─弗林神父─的觀眾舉手。』令我吃驚的是,滿座的觀眾中只有寥寥無幾的人舉手,其中包括我和鄰座的華人導演。他又說:『現在請相信阿洛西斯修女的觀眾舉手。』嘩的一聲,全場一半觀眾舉起了手。『既不相信神父也不相信修女的觀眾請舉手。』另一半觀眾嘩地舉起了手。」

這是一個有趣的觀察與記錄,現場相信弗林神父是清白的觀眾只有少數。這項「民意調查」最有趣的地方不在於觀眾相信了誰,而在於觀眾為什麼選擇相信某人而不相信另一人,或者,為什麼選擇不相信任何人。觀眾「懷疑」了什麼而又根據什麼在「懷疑」,是《懷疑》這個劇本另一個重要目的。

2005年的《懷疑》寫的是一個發生在1964年紐約市教會學校的故事。1964年的紐約市,如今在時空上是疏遠的,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這幾個字,使劇中的一切與當前的時空環境相互呼應。不信的話,只要打開每晚的政論節目,比較一下對於同一件事的各自解讀、各自表述,便會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