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4月15日

每週的時好時壞

每週的時好時壞/周力德

《每週看戲俱樂部》是一個通往劇場的平台。去年我在做《行動前夕的暖身》時,由於身兼行政,必須接聽索票觀眾的電話;通話時,我會問他們是從哪裡得知演出訊息,他們大部分說從網站,而那個網站的名字,絕大多數的人都說《每週》。當我自己要看戲的時候,也經常會上《每週》,直接瀏覽那些已經整理妥的演出列表,因此我說《每週》是一個平台,帶領觀眾通往劇場。

從觀眾的角度固然如此,但對於劇場工作者而言,《每週》又是連結觀眾的橋樑,而且連接的還是「職業觀眾」。《每週》的成員有一部份是無戲不與、愛好劇場的戲痴,另一部份本身也是劇場創作者,兩種類型加在一起,說他們是「職業觀眾」一點也不為過。因此,網站上一篇篇的觀戲文章,多半是蒐集而來或者自我寫就的傑作,一方面身為戲迷以回饋創作,另一方面也以劇場創作者的身份,藉由文字來回應彼方的同行。

然而,一個人能夠既是劇場創作者又是評論員嗎?為什麼不能?好,如果能夠,那我想問的是:評論員在創作的時候,能不能依據評論他人的那些標準,要求自己的創作?例如劇本要如何合情合理,表演要如何到位,空間要如何妥善運用等等。如果做得到,那自我的這套標準,為什麼要成為看待他人作品的方式?如果做不到,那為什麼又要用這種標準去評論他人?魏瑛娟曾說:「當我創作的時候,不做評論。」雖然魏瑛娟不創作的時候也不怎麼做評論,雖然我不是魏瑛娟的死忠戲迷,但她這段話說得好。如果你的創作無法達到你的評論,如果你做出的作品悖離於你批評他人的那些看法,你怎麼辦?你會不會搞得自己很尷尬?如果不尷尬,那你所說、所做的一切又算什麼?

一連串問題,都是我曾經自問的。所以,我現在的評論愈寫愈少,因為我意識到,如果我想要創作,那必須先停下評論,別再寫了。如果一邊創作一邊去罵,那我一定罵得不痛快,因為我會不時想到:「喂,你也在創作耶,怎能罵得如此刻薄?」如果我一邊去罵一邊創作,那我也一定創作不了,因為我會經常在想:「喂,你自己說要這樣這樣的,怎麼變成那樣那樣了?」到頭來,我會放棄作品想要玩的一切。總之,這兩種身份天生犯沖,也實難兩全。沒有哪一個劇場創作者會帶著亞里斯多德《詩學》進排練場的,除非是順便去圖書館還書。

如果你以為我在進行勸退,那你錯了,剛好相反,這正是我對《每週》更進一步的期許。《每週》一路走來,能走到如今的好成績,正因有熱情、有能力,能夠化不可能為可能,所以,我期待《每週》的劇場創作者兼評論員,能真正摸索出一套兩全其美的辦法,展示給我們看,告訴我們,身兼二者沒有那樣困難,也沒有我所說的衝突性,並指著我的後腦,笑我太迂腐了。

到時候,《每週》除了是帶領觀眾的平台、是劇場工作者的橋樑,還會再創格局,並且向我們證明,超人可以怎麼當。這話絕對不是諷刺,也不是挖苦,而是我覺得,既然這個時代要求在劇場工作的人,或者從事評論的人,都要當個跨足跨界、一手包辦的超人,那我們不妨承擔起來、勇於任事,快樂地當超人,而且,當個更負責任、更會自我反省的超人。

以上,是對於《每週看戲俱樂部》集體身份的個人沉思。

p.s. 文末附上關於版面的小建議:我希望版面更簡單、明瞭;現在感覺脹脹的、太滿了。除非是熟客老友,否則點進網站以後,會不知道要先看哪裡。

7 則留言:

提到...

哭....(感動!反省!)

Jingmin 提到...

好感人的一篇回饋文!謝謝你如此認真看待劇場創作、評論,和這個網站!可以借轉貼連結嗎?
每週值編 小六 上

Messenger 提到...

謝謝樓上兩位。

沒問題,當然可以轉貼,小六。

偷, Anais 提到...

謝謝力德,

看了這篇,
我好像突然明白為甚麼你的部落格叫“信使的部落格“:)

Messenger 提到...

呵呵:)

ANL 提到...

分享一則David Cote幫英國衛報寫的一篇文章:
為什麼劇作家都不寫劇評?
結論竟然是:政治因素啊!到處樹敵怎麼拿得到補助...
資源分配的現實面問題,中外皆然啊。

Messenger 提到...

謝謝你,ANL。非常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