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5月3日

「蘭陵三十」之我見

近來常見「蘭陵三十」的相關報導與文章,說蘭陵如何為當年的台灣劇場注入戲劇創作的活力,如何令人耳目一新,而今年,正是蘭陵的第三十年。

我沒趕上1980前後蘭陵最為活躍的年代,只能從一些文字的記錄去追想那段歷史。歷史告訴我,蘭陵如何在保守中實驗,如何在傳統中創新,那一群有理想的創作青年如何勇敢;但是歷史也告訴我,蘭陵在1990年以後已經沒有戲劇作品的公演記錄。

有一家牛肉麵店,開張的時候生意非常好,上門的顧客都說,從來沒有吃過這麼Q的麵條,這麼滑嫩的牛肉,這麼香醇的湯頭,想必老闆一定有他的獨門配方,於是,老饕們開始口耳相傳,上門的客人也愈來愈多,使得麵店的招牌愈來愈亮。但是幾年以後,可能是大環境不佳也可能是食客的興致不再,上門的客人開始減少,過了一陣子,現狀依舊沒有起色,又過了幾年,老闆面對如此局面只好宣布「暫停營業」,去研發新的食材與配方,只是沒想到這麼一歇,不只是暫停,而是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如果只是暫停,那麼二十年未免太久;如果二十年不算久,那只能說大家對於「暫停」的認知不一,對於「二十年」的感受不同。

忽然,2009的某一天,這家老店把那些已經四散在外而各自創業的伙計找回來,開了個記者會,但在記者會上,這些人拼命在回憶當年的老麵多Q,牛肉多滑嫩,湯頭多香醇,絕口不提「暫停歇業」以後所研發的新麵條何在、食材何在、配方何在,反而不斷強調走到第三十年的老招牌沒有重新掛上的問題,因為,招牌從來沒有拆下來過。

請問,一塊30年從未拆下但同時大門卻也關了20年的招牌,這樣大張旗鼓地紀念他們的第30個年頭,意義何在?畢竟,這30年當中,開張的時間只佔1/3,其餘的時間在「暫停歇業」,伙計們在分家,在逃家,在離家,在各自追逐,在自我放逐,如今時間一到湊在一起,去回味那老遠的1/3風光,還會有足以自豪、足以誇口的滋味嗎?

20年空窗期壓倒10年創作期的蘭陵人,能像吃麵那樣輕而易舉地20+10=30,臉不紅氣不喘地慶祝「蘭陵三十」嗎?看到他們一張貼一張的笑臉,不知道他們究竟是在笑,還是在自我解嘲、自我調侃、自我挖苦,來給社會解悶。

但願,蘭陵將來在慶祝他們30+10=40的時候,能仔細想一想,這樣的「慶祝秀」或者「紀念秀」是否值得繼續作下去。

8 則留言:

阿瞎 提到...

所以
若魏德聖的下一部片子拍垮了
從此一蹶不振
我想
新聞局在30年後
也會舉辦一個盛大的"海角30"紀念聯映活動吧!!


人間曾經璀璨的事情不多
周兄就不要太計較文建會的錢花去哪裡了

Budi 提到...

有沒有 "也會" 這件事
是我們要怎麼面對這件事

文建會的事是個人意願

柳春春阿忠 提到...

此系列一至五,可否轉載於柳春春網站之網路文摘乎?

柳春春劇社
鄭志忠

Messenger 提到...

完全沒有問題的,阿忠。這是我的榮幸,非常謝謝你!

柳春春阿忠 提到...

感謝啦!最晚預計今日下午一點半上線。

柳春春阿忠 提到...

對了,作者名要以全名刊載還是筆名?

Messenger 提到...

就用全名吧:周力德。謝謝!

柳春春阿忠 提到...

嗯,好的。已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