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3月5日

文創圓桌論壇開場會議

以下是「文創圓桌論壇開場會議」林懷民的觀點:

「……我們有敢死隊的個體戶,沒有產業。也就是說,當楊德昌走了,這個角色就是沒有了,有一天侯孝賢退休了,就是沒有了;沒有台灣電影這件事情,我從來都不相信有台灣電影這件事情,有《海角七號》並不代表任何事情,政府這麼多年來只是不斷在收割這些東西、宣傳這些東西,往自己臉上貼金,可是下面是空的。」

林懷民的意思是,台灣電影沒有產業,只有敢死隊一般的個體戶。個體戶各自去拼,拼輸了就算了,拼贏了頂多是《海角七號》,但「有《海角七號》並不代表任何事情」,因為台灣電影環境依然是要人沒人,要錢沒錢,而政府則是大小眼,你拼贏了我便來沾光,讚你是台灣之光;你拼輸了我便躲得老遠,袖手旁觀。政府是無能的,更是勢利的。

這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但,追根究底下去,這會扯出一個很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究竟期待一個怎樣的政府?我們希望的是一個包山包海的大政府,還是盡量放手的小政府。

如果你覺得要錢要人,非政府出面解決不可,那麼便主張將現有政府的功能擴張,朝大政府的方向走;如果你一方面希望政府做事愈少愈好,又渴望政府為你搞錢找人,讓你得以有充沛的資金與足夠的人力,那便是天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現行的電影輔導金制度便是這個問題:政府的角色既大又小。政府一方面給錢,一方面又給的不夠,剩下的還是需要自己去籌錢。政府想小,但怕被說成不重視不管事;想大,又大得綁手綁腳,施展不開。想大又想小的結果便是不大不小,忽大忽小,權力既不完全下放也不完全集中,變成每年時間一到便來分豬肉的鄉愿政府。

針對電影,政府的角色必須去二選一。如果我是小政府,我便完全撤退,去鼓勵民間挹注電影資金與人力,電影成敗皆與我無關;如果我是大政府,我便完全參與,包山包海,支援個體戶能活下去,不讓個體戶變成敢死隊。

如果政府不做選擇,便只能繼續這樣鄉愿下去,永遠解決不了問題。選擇永遠是痛苦的,但是,選擇是必須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