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部落格裡的好文章太多,〈如果我是陳雲林〉是好文中的好文,理由如下:
1. 解決問題:
陳雲林來陳雲林走,馬英九的稱謂問題始終炒作得鬧烘烘的但也僅止於鬧烘烘的而已。從政府到媒體,學者到名嘴,沒人想出辦法解決而只會一個勁的問問問,不肖政客甚至想刁難陳雲林稱「總統」或想讓彼此稱對方「先生」來矇混過關,完全是一廂情願,解決不了問題。〈如果我是陳雲林〉直接面對問題迎刃而解,既不總統也不先生,也非其他不入流的選項,不解之解卻如庖丁解牛,令愚者參詳不透,智者會心一笑。
2. 兼顧立場:
有什麼比〈如果我是陳雲林〉更能兼顧兩岸當前的政治立場?陳雲林六十多歲,年輕時歷經文革,是老共產黨,對台工作又長達十五年,思想長年處於僵化的意識型態中,這樣一個頑固份子,如何要求他在兩岸交流的初步階段,在彼此間還在一知半解的摸索裡,去接受「台灣中國,一邊一國」?如果我是他,能靜靜去看靜靜去聽,並保持微笑,已經算有風度了。任何要他有所明確回應的要求,都是無理取鬧,因為他就是回應不出更明確不了,難道要逼他明確回應出「一個中國原則」?〈如果我是陳雲林〉以玫瑰的美與香,巧妙地化解稱呼總統的尷尬,既優雅又有所迴避,既迴避卻又彰顯了總統的稱謂有受到關注及重視,令台灣人有面子,大陸人說得出口。大陸海協會那些文膽們,想不出這樣的好文章,即使想出了也寫不出,寫得出也寫不好,實在太遜了。
3. 表現人物:
陳雲林是一個逢人便滿臉堆笑的人,不吝給人一個大擁抱。關於這點,講好聽是熱情,講不好聽是肉麻。〈如果我是陳雲林〉的「玫瑰說」,語出莎士比亞的《羅蜜歐與茱麗葉》,全劇情話綿綿,講好聽是熱情,講不好聽是肉麻,非常能表現出陳雲林這方面的個性。再細究一下,這句話的情境是茱麗葉在發情的時候講的,她想要羅蜜歐但要不到,只好在陽台上先發情再說。大陸對台灣的追求,不也還在發情階段?人物能如此生動的表現,兩岸無人出其右也。
4. 措辭絕妙:
〈如果我是陳雲林〉說:「玫瑰香不會因稱不稱呼玫瑰,使得玫瑰聞起來不像玫瑰而像茉莉花。」以政治意象而言,俗氣的政權名器被美麗的玫瑰花香取代;以彼此關係而言,玫瑰和茉莉花既同屬於花,又是互不隸屬的花;以國家形象而言,大陸向來以「茉莉花」聞名於世,台灣則提高為舉世歡迎的「玫瑰」,相較之下,台灣略佔上風,大陸也不吃虧,用詞之絕妙,前無古人而後無來者也。
5. 用典精彩:
莎士比亞是〈如果我是陳雲林〉唯一用典之處。莎士比亞是英國人,英國人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內憂外患之始作俑者,開啟列強在中國的競逐,引發後來的甲午戰爭、馬關條約,令台灣與中國漸行漸遠,使中國人愈來愈悲情。現在,英國人不再是「日不落國」,莎士比亞反而成為「日不落人」,可見政治強權終究不敵文化強權,而文化強權所自居的地域、民族、國界,在當前全球化的浪潮下,會愈來愈模糊;所有在歷史長河裡浮動或沈澱的悲情,在彼此趨於互利的情勢下,不得不有所超越。〈如果我是陳雲林〉以海協會長的身份,以「超越」為前提,努力走出地域、民族、國界,努力走出中國人面對外侮而自卑而劍拔弩張的悲情,努力在這個仍有所謂「外國勢力干預」的台灣,解決兩岸最為迫切的民生需要。文中如此用典,用典後的衍義,衍義後的開闊,大器而恢弘;政治用語而不露機鋒,機鋒片片而貌似溫情,溫情句句而說之以理,仰之在前忽焉在後的境界,置於世界之政治宣言而無愧色也。
1 則留言:
沒看完
但我笑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