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聖經》,我立下一規:每月初要進書店選購一本書,將書讀完。
我一向愛進書店,但長久以來我進書店只逛不買,因為老覺得不值一買;但,明明進書店就是為了某種知識上的滿足,逛到最後卻空手而出,這便有些虛度的感覺。總之,不買覺得虛度,買了覺得不值,逛到最後,我往往決定不買,久而久之,進書店變成我不得不但又不免感到空虛的嗜好。
立下這規,代表我要改變以往作風。雖仍感到買不下手,但既定下目標,便要達成。
我對某些書是很有成見的。例如,我不看吳淡如、不看侯文詠、不看劉墉等所謂暢銷作家的書,因為我覺得他們寫得爛;寫得爛又能如此暢銷,可見讀者腦袋有問題。我不買暢銷書,因為暢銷書=爛作家+腦殘的讀者。
但,這樣的成見其實站不住腳,因為我不是沒買過。《為自己出征》,《蘇菲的世界》,《達文西密碼》……哪一本不暢銷?難道這些作者都是爛作家嗎?難道我腦殘嗎?還是,我對暢銷書的成見,只是投射出某種自是的清高,自以為超凡的托大?或者,只是反映出我的器量狹小,看不見暢銷書之所以暢銷的箇中原委,忽略其優點而放大了劣處?
或許,我排斥的,是我應去親近的;我抵制的,正是我所需要的。說來矛盾,但我不得不承認,我本身確有矛盾的一面(不曉得這和雙子座是否有關)。例如,我很看不慣社會吹捧的「權威人士」,什麼學術權威,什麼重量人士,什麼大老大師,只要他們一開口、開講、開示,我便「挺起反骨」,反對起他們那些「充滿權威的」見解。但是追根究底,我的「反骨」並沒有我以為的反,甚至骨子裡其實非常需要權威、重量人士、大老大師的開口、開講、開示,甚至是,我根本希望能像他們那樣「充滿權威」。因此,「挺起反骨」反對他們,恐怕意謂著「我不是他們」而對自我有所不滿吧。
說不定,我「反暢銷書」的心理意義恰是:我對暢銷書的期待更大、期望更高。我反的可能不是暢銷書,而是暢銷書不如預期與隨之而來的失望以及失望以後巨大的失落感。
三月,我在書店逛著,逛到最後,挑了一本自認值得的暢銷書《快樂學》;四月,買了《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五月,買了《僧侶與哲學家》。除了暢銷,三本書的共同特色是:一如預期的好,而且知性、感性、正面,讀來平靜。
這對於我修心、對我的身體,有不小幫助。(5/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