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7年4月10日

三部電影

連續假期先後看了三部電影,看完才無意發現三片竟有共通點:他們都在探討個人力量與國家機器的關係。不知是巧合,還是我選片時的潛意識作祟:P

1. 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以1920年愛爾蘭獨立運動為背景,說的是兩兄弟參加這場運動,經歷了敵我鬥爭到內部矛盾,最後二人因路線問題而幽明異路。導演肯洛區將敵我衝突拍得真實有力,把革命青年刻畫得既熱情又落寞,手法樸實而老練,雖然劇本在後半段的某一刻有些鬆散,但仍瑕不掩瑜,值得回味。

2. 阿波卡獵逃(Apocalypto

故事發生在馬雅文化時代,主角虎爪和村落其他男人一起被統治者抓去當祭品,為了平息神的怒火,解決肆虐的瘟疫。梅爾吉伯遜在這個簡單故事裡大展導演長才,情感真切,執行到位,場景講究,引人入勝。先前看梅伯的《受難記》,感覺他很「用力」,但這部卻舉重若輕,游刃有餘。片尾,當境內人民還因彼此的仇恨在殺來殺去時,海上早已駛來幾艘西班牙的船,準備靠岸。這是本片最重要的寓意。真的很喜歡。

3. 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

1984年的東德是個秘密警察的國家,片中主角便是一名秘密警察,他奉上級指示,監聽一名「不聽話」的作家,但也漸漸走進作家的生活,被作家影響。全片節奏明快,故事曉暢,雖是小品,卻很大器,透過卑微的人物深刻地批判了社會主義的國家霸權。雖然我很喜歡本片,但知道美國奧斯卡給了最佳外語片,還是忍不住要罵美國人好壞:臭德國人或臭社會主義的,給獎;臭自己人或臭資本主義的(例如:硫磺島的英雄們、馬奎斯的三場葬禮……),封殺。

看完本片,可以點進龍應台的這篇文章:〈你是有選擇的〉。寫得真好。

http://www.civictaipei.org/WF_NewsContextViewer.aspx?newsid=4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