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和家人到美麗華看《斷背山》。李安的電影向來平穩溫厚,《斷背山》也不例外,但我總覺得有些片段不到點,尤其是幾個關鍵時刻,例如艾尼斯的老婆突然發現老公和傑克接吻而受到莫大驚恐,這是李安最得意的一場戲之ㄧ,但我感到這場戲在時間地點及演員的表現上都過於突兀。不過,電影(或戲劇)就是如此,只要有一兩個鏡頭(或畫面)處理得特別不錯,觀眾便覺得值回票價,影評便感到可圈可點了。我認為它們出現在全片後半段的幾場戲,包括兩人最後一次在斷背山道別時傑克的回憶、艾尼斯在傑克的遺物中找到衣架上兩件相套的血跡襯衫,以及艾尼斯女兒向他報婚訊直到收場,都表現得十分動人。光憑這幾場,我便會建議你買票進電影院了。
13 則留言:
補充一點,演艾尼斯的希斯萊傑演得很棒,角色很難,但他的表演很內歛深刻,詮釋得很精采!
我覺得電影還少了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對於同性情誼的社會禁忌與特有的環境氛圍。如果電影表現出來這點,我覺得男主角便不會太過陷入了主觀的自我壓抑,因為我總覺得他的壓抑雖有部份來自於內在性格,但有更大的部份來自於外在環境。我認為李安在環境的氛圍上沒處理好。其實這不用多,只需要一兩個鏡頭來強調一下就夠了。
周導,可否請教一下,一部好看的電影,最重要的是劇本,還是導演呢?我看完斷背山後不禁想,這個故事本身就蠻不錯的,如果換個導演來導,是不是也會是很好看呢?還是,一切都看導演的功力,好的導演可以把爛劇導成最佳影片,而差勁的導演可以把好劇本導成爛片?
我也覺得劇中感受不太出當時社會有強烈反同志的氣氛,例如有一幕傑克向另一牛仔調情,那牛仔雖不接受,但並沒夥同夥伴把傑克拖出去毒打一頓,所以看起來,大家也知道有這類的人存在。
反倒是看完電影後在網路上看到幾年前的一則新聞:美國某州大學生被發現是同志,竟被綁在柵欄上凌虐致死,看到這則新聞我真的打從心裡打顫--即使到現在,美國還有地方不能見容同志存在,甚至動以私刑處決,這才讓我深刻體會劇中人物當時為何如此害怕社會檢視的眼光。
后楊人妻:
看到你的問題真高興,因為我可以大寫特寫一番啦。
一部好看的電影,劇本導演都重要,但如果非要魚與熊掌擇一的話,我選導演。因為導演決定了演員與鏡頭的調度,也就是決定了故事該如何去說,甚至決定了觀眾看故事的方式。所以,我認為同一故事在不同導演的手裡,就會是不同的作品,也會高下立判。妳說得不錯,電影導演的功力完全左右著整部電影的成敗。
人妻,以下回應妳寫的第二篇:
電影裡有一些酒吧場景。我要舉的例子也就是妳所寫的這段戲,其實這裡大可去形成當時某種反同志的社會氣氛,這種氣氛和妳所讀到的私刑新聞可能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在作法上應該不同。六零與七零年的美國牛仔圈會如何看待同性戀,我在電影裡沒看到。
其實不必毒打一頓,只要某種敵視或輕蔑或嗤之以鼻的眼神或動作就足夠,用一個鏡頭表現它就足夠,但很可惜的是,我始終沒看到這區區一個鏡頭。
導演可能認為用艾尼斯九歲的那場記憶(記得不,那是一場對老牛仔同志的私刑),便足以說明外在環境的一切,但是,因為它來自於艾尼斯兒時的主觀記憶,雖然對艾尼斯來說,這是影響他的重大事件,但也由於它的主觀性,使它在說明整體社會氛圍的力道上會削弱,當然,導演很有可能不想太強調這種社會氛圍,希望觀眾用當下的時空去界定去體會即可。
好矛盾,進去看的話會違背我的信念
不是我歧視同志
而是不想進去看美國片,除非變成二輪...
我知道李安是台灣人,但我還是無法進去看美國片
...
那就等二輪吧,爬氏,這樣的信念很難得,不能破功。
不要不看美國片咩,有時也是需要娛樂的:P
另,那個凌虐同志致死的州,就是懷俄明,也就是斷背山原著所在。
居然如此湊巧?這則新聞大概有多少年啊?我怎麼一點印象也沒有,鬧得很大嗎,當時?
一九九八年,懷俄明大學的學生馬修.雪帕(Matthew Shepard)在酒吧被人欺負———因為人家發現雪帕是同性戀者。雪帕被挾持到雷瑞米郊外,被綁在鐵絲網上兇殘毒打,幾天幾夜之後斷氣。
詳情可連結以下網址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books/book_detail.asp?pclassid=AA&prodid=AA0094&descid=37515
看完已經過三個禮拜了,這部片仍留在我腦海的影像,竟是愛瑪面對丈夫有一男性愛人,卻不能問、不可說、不能大哭、不能大叫的壓抑畫面,我覺得她演得真好!
人妻:
多謝提供資訊,想不到妳竟是知性美女呢。
嗯,我倒覺得導演很想處理好這個角色,但難免有些力有未逮之憾,其實這個角色可以好好大寫特寫一番,不過顯然編劇們也沒有對她太用功,只好交給觀眾去體會與詮釋了。
張貼留言